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产科
母婴阻断助力艾滋妈妈生育健康宝宝

发布日期:2024-12-02 字号:[ ]


母婴阻断助力艾滋妈妈生育健康宝宝

 

2024年12月1日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宣传活动主题为“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

30岁的倩倩(化名)是个HIV(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去年,她发现自己意外怀孕了,她既开心又担忧。“我想生下宝宝,但害怕宝宝也会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她来到县妇幼保健院向产科医生咨询。得知HIV阳性孕妇通过母婴阻断措施,也能拥有健康宝宝,她顿时有了信心和勇气。从孕期到产后,专职医务人员为她提供全程孕产期保健服务。通过孕产期抗病毒治疗和监测、安全分娩、人工喂养、婴儿预防用药等一系列综合服务措施,经过多次随访与监测,孩子出生后24小时、42天、3个月、12个月、18个月检测结果均阴性,孩子未感染艾滋病病毒。当医生告诉倩倩孩子健康时,她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连连道谢。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母婴传播是儿童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随着母婴阻断工作不断进步,HIV阳性孕妇同样可以生下健康的宝宝。HIV感染孕妇在孕期、分娩及产后均有可能将艾滋病毒传染给婴儿。通过对这三个过程进行干预,早筛查、早诊断、规范治疗,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HIV母婴传播率,助力“艾”妈妈生育健康的宝宝。

一、母婴阻断三部曲:

孕期干预

孕妇于孕12周前尽早建立《母子建康手册》,并在接受初次孕产期保健服务时就进行HIV检测,明确自己的感染状态。所有确诊为HIV感染的孕妇,无论CD4水平如何以及病毒载量高低,均应尽快接受抗病毒治疗,即使孕前感染HIV的女性血浆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抗病毒治疗前应检测病毒载量和耐药,治疗初期每月进行一次HIV病毒载量检测,直至病毒载量检测不到,然后每3个月检测一次。孕34-36周时需要再次进行HIV病毒载量检测。

分娩期干预

安全分娩:HIV感染不是实施剖宫产指征。建议对孕36周或分娩前4周内孕妇进行HIV病毒载量检测。对于孕早、中期已经开始规范抗病毒治疗、没有艾滋病临床症状,或孕晚期病毒载量<1000cp/ml或已经临产的孕产妇,不建议施行剖宫产,避免紧急剖宫产。临产前HIV病毒载量>1000cp/ml或者HIV病毒载量不详时,建议在孕38周实行择期剖宫产。

分娩时,医生会尽量避免会阴侧切、人工破膜、使用胎头吸引器或产钳、宫内胎儿头皮监测等可能增加母婴传播风险的损伤性操作,保护胎儿。

产后干预

产后抗病毒治疗:HIV感染产妇在分娩后应继续抗病毒治疗,不可停药或减量,如果原方案已达到病毒学抑制,一般不需要更改治疗方案。

新生儿预防用药:儿童应在出生后6小时内尽早开始预防性服用抗病毒药物。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孕产妇所生儿童为艾滋病高暴露风险儿童(感染孕产妇孕晚期HIV病毒载量>50拷贝/mL;无孕晚期HIV病毒载量检测结果,孕期抗病毒治疗不足12周;孕产妇临产时或分娩后HIV初筛试验阳性)。对于高暴露风险儿童,三联抗病毒药物至出生后6周;对于普通暴露风险儿童,单一药物抗病毒治疗至出生后4周。

喂养指导:优先推荐人工喂养,杜绝混合喂养。无法人工喂养者,母乳喂养的母亲应持续规范抗病毒治疗,母乳喂养不应超过 6 个月。若母亲出现乳腺炎、乳头皲裂,或婴儿口腔溃疡应避免母乳喂养。喂养期间婴儿每3个月检测一次病原学指标,在停止母乳喂养后4-6周、3个月和6个月进行随访检测。

HIV阳性孕妇所生儿童的随访与检测:对所生儿童于出生后48小时内、6周和3个月时,分别采集血标本,进行婴儿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检测(核酸检测)。两次核酸检测结果阳性,可诊断为艾滋病病毒感染。早期诊断检测结果为阴性或未进行早期诊断检测的儿童,应于12月龄时进行HIV抗体筛查,筛查结果阴性者,排除艾滋病感染;筛查结果阳性者,应随访至满18月龄,并再次进行HIV抗体检测,如抗体检测结果仍为阳性者应及时进行补充实验,明确艾滋病感染状态。

医疗保健机构将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都应纳入高危儿管理,在儿童满1、3、6、9(8)、12和18月龄时,分别进行随访和体格检查,观察有无感染症状出现。

二、消除母婴传播,有哪些政策支持?

初次建立母子健康手册的孕妇可获得免费的艾滋病筛查1次,免费心理筛查1次;确诊HIV感染孕产妇获得免费抗病毒治疗(孕期至产后42天);确诊HIV感染孕产妇获得免费2次艾滋病病毒载量检测,孕早期、中期、晚期各1次CD4+淋巴细胞和生化检测补助;确诊HIV感染产妇分娩的婴儿获得免费抗病毒治疗,免费贫血检测2次(建议出生后6-9月龄、12-18月龄),免费发育筛查1次(建议出生后6-9月龄),免费诊断性发育评估(建议出生后12-18月龄);确诊HIV感染孕产妇分娩的婴儿提供免费3次早期检测服务(出生后48小时内、42天、3月龄),并给予部分人工喂养补助。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