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情大学问--如何正确测量身高
某女星带孩子去上海迪斯尼游玩时,因为孩子身高到底是否达到97cm时双方各执一词,最终闹出了一系列的不愉快的事情,相信很多家长读过该新闻。同样在门诊时间,总看到家长给孩子测量身高,但往往很多家长的测量方法不对,以至于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估测就会出现失误,所以特此发表这篇文章。希望家长们能学而致用。
首先,需要告诉大家的是,躺着量时确实要长一点,叫作“身长”;站着量时要矮一点点,也就是“身高”。两种不同量法测出的数值,不同人会有不同的差距,有的人会有一厘米左右的差值。在医院3岁以上的孩子用立着的尺子量,3岁以下的孩子可以用卧尺量,即让其躺着量。
要说哪里量身高最准确,那当然是医院了。因为在医院里,医生需要准确测量身高,诊断疾病以及调整治疗药物剂量。
身高测量:无论是矮小还是性早熟患者,治疗后每月测量身高是必须的,由于一个月时间内身高变化毕竟较小,需要尽量准确测量。
一、准确测量身高需要注意“四同”
①相同的测量尺、测量工具;
②相同的时间,由于站立或坐起后,人的脊柱的椎间隙会受到压缩,早晚身高会不同,相同的时间测量才有可比性;
③相同的站立方法(要求脱鞋、脚跟、臀部、肩部和头部靠到最后紧贴身高尺,保障身体与直尺在一条直线上、腰部尽量挺直、两眼平视,头部不要过仰,否则测不到头部的最高点);
④同一测量者测者,不同的人,尺卡在头部的松紧度会有差别。
如果在家测量,可在墙上贴一张纸,每次测量后在纸上画一条线,不需要每测量出具体高度,只需要区分出与上一月的差距即可。
在家测量,可在墙上贴一张纸
如果在家测量,可在墙上贴一张纸,每次测量后在纸上画一条线,不需要每测量出具体高度,只需要区分出与上一月的差距即可,即身高增长值。在家测量时一定注意尺与地面水平,需要用直角三角尺,或用硬的书本,一条边贴墙,另一条边与地面水平
时常会有家长反应:孩子上个月增长了2到3公分,这个月怎么一点没长?主要是与测量误差有关。治疗时间长一点后,可用几个月的增长幅度去平均(注意:平时不要过于频繁测量身高,一般一个月测量一次即可,否则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心理压力过大,不利于长高)。
二、影响身高测量准确度有哪些因素?
1、早晚高矮各不同
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早晨的身高和晚上量身高是不一样的。用同一把尺子,早上量时身高会更高,晚上量时会稍微矮些,早晨身高比晚上高1~2厘米。常一天内身高变化规律是晨起最高,睡前最低,这是缘于一天的活动和压迫可能使椎间盘变薄,足弓变浅,记住弯曲度增加的缘故。
因此,如果爸爸妈妈们想记录自己孩子到底长高了多少,最好选择在一天中的同一时间测量。
2、“三点一线”很重要
测量时一定要保持姿势正确,要让儿童的脚后跟、臀部、枕部这三点靠在量尺上,保持在一条直线上,挺起胸来,双眼平视前方,不低头、不仰头。
3、部分量尺有误差
如果要获取准确的身高,用什么尺子量也很关键。
市面上的一些尺子(特别是公园或路边的电子称)本身就有些许误差,不同的尺子测量的数值存在一定的差异。严重时甚至会产生儿童一段时间测量值呈现负增长。医院儿科的量尺由于需要为一些特殊的小患者获取十分准确的身高,然后根据身高来安排治疗、药物等,因此会更准确。
三、计算孩子们的生长速度有什么意义?
精确测定间隔3个月以上时间的前后两次身高,计算年生长速度。一般生长速度在3岁以下低于7厘米/年、3岁至青春期前小于5厘米/年,青春期突增小于7厘米/年者为生长缓慢,应进一步检查。但此概念是相对的,如果身高已经处于医学矮小,还是尽早就诊定期复诊。另外应该注意季节变化对生长速度的影响。
目前在矮小病的诊治中一个大问题是生长速度减慢常不易被家长或患儿察觉,而要等到患儿身高已经明显落后时才引起重视。此外在临床上还发现许多家长往往把“矮小”当作“晚长”,想象着孩子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青春期,结果却错过对矮小最佳的诊断治疗时机。故应定期监测身高和生长速度,并尽早明确病因,早起进行规范治疗,避免贻误治疗时机。
四、身高的测量必须引起家长的重视。
目前,身高的测量在部分医院,没有引起重视,导致就诊儿童的身高测量误差较大,导致儿童身高增长“过快”或“过慢”,甚至出现倒增长的情况,这样会影响判断就诊儿童的身高增长速度,或药物的治疗效果,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
对于大部分生长发育门诊就诊的儿童,若把所有检查合为100分权重,需要把身高测量重要性提升到51%的权重,务必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因为它是建立对儿童身高增长的重要依据,也是用药信心的核心问题,影响到药物的治疗及随访,影响到用药依从性。整个身高测量中,需要首先明确身高测量的重要性,同时坚持“4+1”原则:同一个测量人、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同一个测量工具,外加必须“认真”的态度。
(供稿人:干烨)